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
瓷 林 X 陳澄波文化基金會
聯名開發

瓷林耗時多年設計開發
終於獲得基金會的首肯
推出台灣代表性藝術家-陳澄波的文創商品
藉由將藝術品轉化為日常用品
讓藝術走入生活

陳澄波 介紹

陳澄波生於1895年的臺灣嘉義。1924年3月考入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,並在三年級時(1926年),以油畫作品〈嘉義街外(一)〉入選帝國美術展覽會,成為臺籍畫家中的第一人。

1929年畢業後,即前往上海任教,除和藝壇人士密切交往外,在個人的創作上,也展開了極具實驗性質的多方嘗試,包括「中西融和」的畫法和「前衛思潮」的探索。

1933年,陳澄波返回臺灣定居,次年,便結合全島畫友組成「臺陽美術協會」,成為迄今仍然活躍的全臺最大民間美術團體。而在創作上,也拋棄一切束縛,盡情地發揮自我的熱情,為故鄉留下大批動人的畫作。

1945年,二次大戰結束,國民政府接收臺灣,陳澄波積極宣導美術,並計畫籌建美術學校。1947年受228事件牽連而罹難,享年53歲。(資料來源:陳澄波文化基金會)

From wikipedia

〈淡水夕照〉畫作介紹

約1935-1937
畫布油彩
91.5×116.5cm
私人收藏
 
從崎仔頂的高處朝海的方向遙望,小鎮與世界相連的歷史圖景,
沿著畫中的烽火街,在陳澄波的眼前蜿蜒流轉──禮拜堂的鐘聲敲響了馬偕的傳教故事,
河畔的碼頭與船隻,訴說著貿易如何帶動近代淡水的繁榮。
遠處山崗上的紅毛城,如同她的過去一般渺遠。
歷史澱積在小鎮的各個角落裡,透過淡水河的夕照,在畫裡閃耀著粼粼波光。

 

夕映

小船二三 瀲灩澄波映斜陽
碧水青山 紅瓦白牆
餘暉灑滿 小鎮那麼溫暖 
鐘聲響 不曾斷 永繼滬尾風光

 

俯瞰河口,如詩風情盡收眼簾。
依山而建的閩式古厝層層而上,
哥德式教堂聳立在右方,
不惑之年的畫家以千錘百鍊的筆觸,勾勒斑斕絢麗的建築,淡水小鎮因而不朽。

 

法國公園一隅-30.11.21畫作介紹

1930
紙本鉛筆
29.3×38.3cm
私人收藏

「法國公園」即今日上海的復興公園,原位在黃浦區的法租界內。
1929年,陳澄波自東京美術學校畢業,隨後前往上海任教長達四年;
於此期間的創作反映陳澄波的活動範圍,這件〈法國公園一隅〉便是他漫步在城市裡所留下的鉛筆速寫。
流暢的線條勾勒出人們聚在一塊兒休憩的模樣,寬緣的大帽子因頭部的位置而呈不同的角度,帶有輕快流動的節奏感。

 

曼時光
上海?法國?
租界裡的慢生活 繁華朵朵
公園環坐 氛圍熱絡
一頂帽子一霍綽 恣享閒雅優渥 

 

作品是畫家於上海任教時所繪,簡筆勾勒法租界公園即景,線條熟稔流利 ,人物生動傳神,
男女都戴著款式摩登的帽子,
得窺30年代法蘭西/老上海的優雅情調。
設計師以此發想,巧妙幻入瓷器精品,
呈現時代風華。

 

玉山積雪畫作介紹

約1947
木板油彩
23.5×33cm
私人收藏

赭紅色的土地,蓊鬱蒼翠的峰巒,
覆蓋山脈的珂雪,靜寂而晦暗的深藍色天幕,
沉邃莊嚴的氣韻,澱積於一層層厚重的油彩之中,
堆疊成畫家對自然世界的崇敬與禮讚。

簡勁的筆觸蘊藏著多變的色彩。
這幅畫中,陳澄波訴說的不再是悠長的故事,而是語言凝練的一首詩。
詩句裡的玉山卓然屹立,潔白的光芒裡,彷彿能望見島嶼的氣韻神魂。

 

瞻望
昂首仰望 蒼勁偉岸
珂雪似玉簪 白了青衫
許是天神下凡 萬丈清輝萬丈長

 

玉山氣勢磅礡,高聳入雲,千仞萬壑猶存冰河地形風貌,
寒冬清朗時節,群峰白首如玉,可望不可及,是布農族與鄒族的聖山,更是畫家心中的故鄉。
設計師將凝練如詩的畫作,轉化為飾金瓷器精品,象徵精金美玉,禮讚天地。

 

 

更多藝術文創商品